总经理徐浩明的突然辞职,让本已人心惶惶的光大证券更加不知所措。自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杨剑波被停职后,越来越多人人被牵连其中。到底谁该为光大证券乌龙事件负责?
8月22日,在徐浩明离职当天,一度被光大证券推到风口浪尖的系统供应商——上海铭创,以“感谢证监会”的方式,撇清了自己的责任。
一位曾在华尔街做高频交易的投资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,就套利交易系统而言,无论出于何种可能,光大证券手动操作或设置,才是导致下单异常的主要原因。即便是系统存在漏洞,光大证券也逃不开测试不充分的责任。
而促使光大证券急于使用新系统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,可能是光大证券逐年递增的业绩压力,以往贡献突出的策略投资部,很可能被寄予厚望,承担了超出其承受能力的业绩压力。最终由于风控的崩溃,酿成大祸。
实际上在2009年,光大证券的风控水平一直保持业务领先,并曾得到过证监会的认可。但是2010年以来光大证券不断发生内斗,人事变更接连不断,风控系统物是人非,水平已经大不如前。腾讯财经获悉,在8月16日,光大证券造就A股罕见异动时,光大证券很多部门的员工并未担忧策略投资部的要承担的后果,而是站在一旁看笑话。公司内部氛围可见一斑。
截至发稿时,光大证券未回复腾讯财经的相关问询。现在,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已经告一段落,接下来,很可能进入追责的阶段。由于终究躲不开人为因素,光大证券恐怕有多人要为此事负责。始作俑者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杨剑波难辞其咎,风控第一责任人总经理徐浩明,已经不堪压力而辞职,此外风控、稽核等部门可能也会受到牵连。同时,作为乌龙事件的导火索,光大证券的内斗或许也需要彻查。作为集团的领导者,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,对内部的不和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财务报表上的压力
光大证券上市之时,正值金融危机爆发之时,上市后持续恶化的财务报表,一直让光大证券承受着压力。
2009年上市以来,光大证券经纪业务营收缩水严重,从光大证券各年年报公布的数据来看,经纪业务2009年营收36亿元,2010年这一业务营收缩至26亿元,2011年这一营收跌至18亿元,而2012年再度缩水6亿,全年经纪业务营收12.3亿,恰好为2009年的三分之一。
投行业务则在2012年重度缩水,2011年投行业务营收为6.3亿元,但是2012年此项收入直接减至1.7亿元。
从项目上来看,2011年,光大投行主承销项目总计23个,其中IPO项目10个,企业债项目6个。发行数量排名位列第六。2012年,尽管项目数量没有太多变化,共承销20个项目,但行业排名已滑落至第18位。其中IPO项目只有两个,主承销收入由2011年的4.35亿元跌落至0.44亿元。
此外,基金业务、资管业务、销售交易都较2009年上市当年有不同程度的缩水。
在投行、经纪业务下滑严重的情况下,自营业务及创新业务则被高层看重。一位光大证券离职的中层人士向媒体透露,公司投行和经纪业务效益下滑,高层将业绩增长全部压在了自营上。
从证券投资营收来看,2010年,光大证券的证券投资营收从头一年的2.5亿元,大幅下降到负-987万元。2011年,稍微有所回升,营收升至9377万元,但是2012年年报显示,证券投资营收大幅度增加至1.6亿元。
光大证券在2012年年报中明确指出,公司策略投资业务快速发展,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,累计实现收入1.24 亿元,为去年同期的33 倍。策略投资业务方面不断寻求新突破,在国内率先推出了挂钩沪深300 指数的结构化产品,备受市场关注。
而策略投资部的总经理杨剑波由于业绩突出,一时间风光无限。杨剑波甚至受证监会邀请,成为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规则起草的四位牵头人之一。
策略投资部进行的套利交易为光大证券近年大力推广的创新业务,而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层是光大证券引以为傲的。在2013年5月召开的券商创新大会上,公司副总裁王宝庆做了题为“关于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”的报告。
“法律合规部、风险管理部、稽核部等中后台管理部门对创新业务的事前、事中、事后环节全面参与,业务部门则对风险自控承担完全责任。公司风险管理部立足于风险实时监控这一基点,向事前方案评估、限额制定和事后收益、风险绩效分析两端延伸,为创新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。”王宝庆称。
但8.16事件,让被捧上天的杨剑波,重重跌入谷底。
事发至今已经一周,但知情人士透露,策略投资部、风控部门需要负怎样的责任尚无明确说法。“虽然是策略投资部的系统出错了,但也可能是软件风控指标没设置好,或者是公司风控部门没管好。部门不是做管理的,也许难以负全责。”
根据光大证券年报披露,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工作以总裁为第一责任人、以风险管理部作为职能部门。
系统出错责任在人
8月16日,杨剑波领导的策略投资部交易出错,2分钟内申报下单234亿元,成交72.4亿元。当天11点5分许,上证综指瞬间上涨5%,70余只大盘蓝筹涨停。事发后,光大证券一直声称是高频套利交易的系统问题。
一位长期在华尔街从事高频套利交易的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,光大证券的交易系统算不上是高频交易,真正的高频交易是以毫秒为单位计算时间,进行高速的买入卖出。
该人士称,光大的系统,应该是依靠买入几十只股票,并卖出ETF或股指期货来进行套利交易的软件,仅是一个可以依靠程序同时进行买入卖出的系统。
对于光大证券所谓“系统出错”的说法,该人士称,无论如何,这套系统的操作或设置人员是逃脱不了干系的。此类系统分两种操作方式,一种是手动操作,进行买入卖出,一种是系统自动触发。前一种情况,可能是操作错误,或将虚拟盘接入到了实盘;自动触发的模式,只要设置得当,系统不会出现下错单的情况,这只可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。
此外,交易系统需要反复测试,即便没有操作失误,光大证券业存在测试不充分的责任。
同时,他提出光大证券在解释这一问题的可疑之处。按照光大证券的解释,事发后,光大证券立刻拔掉电源,进行了补救。但该人士认为,错误交易持续两分钟,交易员没有反应,属于玩忽职守。另外,拔掉电源,并不能取消交易指令,只有通过输入终止指令才有效,光大证券的解释并不可靠。
内斗致风控真空
无论是操作失误、设置过错、交易时间玩忽职守,还是交易员无额度限制的我问题,都指向光大证券的风控漏洞。而早在2009年上市时,光大证券的风控水平在证券会被评为第一。而自2010年光大证券内部出现的内斗毁了这一切。
2009年8月18日光大证券IPO成功上市,这本是一个好的开始。时任光大证券董事长唐双宁说,光大证券上市对自身更好的发展,为光大集团社会形象的改善及下一步发展,都奠定了基础。
在此后的几年中,情况慢慢恶化,曾经为管理层称道的风控,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问题曝露出来。
光大证券投行部门的内部人员爆料称,2010年光大证券分管风险管理的副总裁被调至分管投行部门,而深耕了4年,为投行业务打下良好基础的原副总裁刘剑则被调岗,为此后几年投行业务断粮、数位中层离职事件埋下导火索。2011年后在手项目基本告罄,而人员的大批流失使得项目储备后继乏力。
自从2010年,光大证券宣布成立资本市场部,提升为公司一级部门。资本市场部的工作也提前到项目立项,并参与到项目质量的把关、风险控制等内核工作中,从而触动一些人的利益。
有光大证券投行部人士称,2011年的奖金有30%还没有下发,更别提2012年的奖金了,激励机制的不足引起内部极大不满,从而引发了大批保荐代表人出走。
2013年光大证券投行部在证监会IPO财务核查中连连折戟。证监会6月公布第一批30家拟IPO企业的抽查情况,光大证券被行业人士戏称为运气最不好的一家——被抽中企业多达5家,其中天丰节能和洪波科技都被查出涉嫌重大财务造假。
爆料邮件称。质疑不仅仅停留在业务部门层面。有媒体报道指出,由于“伯乐”王明权2007年退休,徐浩明在集团层面获得的支持明显减少,与唐双宁、袁长清两任董事长均出现了一定分歧,导致公司出现了集团空降高管和本土高层的派系之争,内耗成为业绩不振的原因之一。
内耗最终让公司的风控形同虚设。光大证券历年年报显示,2009年光大证券合规与风控人员与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 2.19%;2010年这一比例骤降至0.3%;2011年与2010年基本持平,2012年比例回升至0.6%。风控的缺位,最终导致了8.16事件的爆发。
而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,作为光大证券的董事之一、集团的领导者,显然应该为光大证券多年的内乱负责。
8月13日,光大证券公布2013年半年报,其中提到,光大证券建立了三个层级的风险管理体系,主要包括:第一层为公司董事会;第二层为经营管理层及下设各专业委员会、法律合规部、风险管理部、稽核部、纪检监察部;第三层为各业务部门、分支机构。
显然,作为董事会成员之一、光大集团整体的掌门人,唐双宁对于光大证券风控漏洞本身也需要承担责任。(腾讯财经 闫铮、吕雯瑾、肖丹 发自北京)